找到相关内容102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潜意识到阿赖耶识

    轮回”、“因果业报”的关系,就在于它能将各种社会行为(业)变化的因素“记录”下来。这种“记录”在佛教唯识说中称之为“熏习”。阿赖耶识中之诸法种子有所谓“皆本性有,不从熏生,由熏习力,但可增长”这些种子,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。“种子皆熏故生。所熏能熏,俱无始有故,诸种子无始成就。种子既是习气异名,习气必由熏习而有,如麻香气,华(花)熏故生。”(《成唯识论》卷2,《大藏经》卷31页8)种子本身是“空白”...

    梁劲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0969520.html
  • 料简起信论料简

    ,以是义故,先正  名义,次遣边执。  名义多矣,此中所正者则唯四:一、无漏,二、无为,  三、熏习,四、真如。  一、无漏  122页  无漏者,谓无彼有漏,故应与有漏对辨以明之。无明相  应是有...熏习,而第八识以恒续故,复能保  持受濡染陶炼所遗之气分,待缘而起变易转异,如异生之阿  赖耶识其体松疏而能持种,是以转变不定,往来三界六道受  种种之异熟果也。至于佛之第八,以圆满成就故,体性坚强 ...

    陈维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4369618.html
  • 五位唯识

    体实性求不可得,但五蕴和合的假补特伽罗,与依他众缘所成,有虚假事相作用的法,却并非全无,都宛然存在。怎样存在的呢?就是假我假法,俱是依识所变。前文所说的五位百法,皆从有情自心现起。总要而言,从熏习与转变的两种道理,五位百法之总别相状,人法的作用,一切的一切,都显现起来了。所以五位百法虽然都无人法的我性,由唯识的熏习与转变的两种道理,而业果不亡,亦无紊乱,人法诸相的总别相状作用,宛然显现存在。而五位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2548090.html
  • “本觉”逻辑:中国宗教共时态

    ”,这种直觉认识的根本特征是“绝言象于筌蹄”、“亡境智于能所。”⑤关于“始觉”工夫的理性依据,《大乘起信论》提出“真如熏习”说。所谓“熏习”是“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。”所谓“无明染法实无净业。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”。回归到“本觉”的关键是“真如熏习无明”:“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。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。以熏习因缘力故。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 ”,可见,“熏习”是“真如本觉”的自我证明和...

    蒋海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4856751.html
  • 谈本有今无和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

    古德所说烦恼本有的说法是错误的,唯有佛性才是本有的,烦恼则是后世所熏习的,所以佛性无三世之分,因为它是常恒不异的,而烦恼则有三世之分,故有迁变流转,生住异灭、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。  烦恼虽为后世所熏习...

    智 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3165862.html
  •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

    缺一不可:第一,必须具有“智”的种子,具备成佛的先验本性;第二,必须有缘得到佛法的正闻熏习,以确保本性的实现。  《成唯识论》卷9解释谁人能够悟入唯识时,指出大乘有两种种性:“一本性住种性,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;二习所成种性,谓闻法界等流法已,闻所成等熏习所成。要具大乘此二种性,方能渐次悟入唯识。”(注:《大正藏》第31卷,第48页中。)此二种性是唯识学成佛的主体,其具体内含即是成佛的...

    魏德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1040725.html
  • “万法唯识”和“转识成智”

    的中心概念。 阿赖耶识储藏的种子,可以分为两类,即本有和始起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二说:“一者本有,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生蕴、处、界功能差别”;“二者始起,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”。“本有”,是指无始以来先天具有的;“始起”,是指后来熏习而成的。本有的种子要经过熏习才能滋长,而新生的种子也只有经过熏习才能生长,这就是所谓“熏习种生”。窥基说:“熏者,击发义;习者,数数义。由数熏发,有此种故,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4059875.html
  • 惟贤法师答:何为唯识之行?

    问:何为唯识之行? 惟贤法师答:若能通达万法皆不离识,依多闻熏习,缘法义为境,以四种寻思(名、义、自性、差别),四如实智(如实了达四种寻思),渐修五重唯识观(遣虚存实、舍滥留纯、摄末归本、隐劣显胜、遣相证性),登地破执,广行四摄六度大菩萨行,历十地而至金刚道,断二执、破二障、证二空,入究竟位,圆成佛果。 复次,破我执法执,证唯识性(即圆成实、真如),决非知见狭小而欲速(一身即成就)者之所能为...

    惟贤法师

    惟贤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8044211160.html
  • 一味痴呆,深自惭愧!

    人相,纵然受了许许多多次的菩萨戒,也不是菩萨,这个要知道的。三归五戒、菩萨戒,是可以重受的;受戒熏习可以的,哪里有传戒都可以去受,一次一次的熏习。同学们要记住,归依一生只有一次就够了,我们是归依三宝,...

    净空法师讲

    |我慢|忏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8/12051713288.html
  • 观念上的融通

    弟子们天经地义的本分,供佛仅仅是其中之一。而我们凡夫毛病多,贡高我慢,真正生起恭敬心很难,时常供佛就慢慢熏习,时间久了习惯成自然,这种对天人师的恭敬心会培养出来。而且我们要积攒福慧资粮,供佛就会让我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4745432.html